emc易倍高端品牌凭什么没有中国人一席之地?

发布时间:2023-12-18 23:15:02    浏览::

  emc易倍几天前,花西子创始人吴成龙在朋友圈宣布,当晚的花西子旗舰店直播间“只送不卖”,向网友送出1万支眉笔试用,听取用户意见。

  有人想要抽到眉笔,选择原谅花西子;有人支持花西子,认为送眉笔是一种诚意和勇气;当然也有人不相信花西子,认为送眉笔只是一种营销手段。

  79元成为了新的计量单位,直播间的主播们争相推出“国民套餐”:79元可以买20斤娃哈哈、30盒雪兰牛奶、24斤白猫洗衣液......

  甚至79演变成了7块9、7毛9——对花西子的声讨,已经变成了一场关于中国品牌冲击高端还是回归性价比的质疑。

  今天早上,花西子再发微博表明冲击高端的决心:“做立足本土,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。”

  在很长一段时间,中国品牌虽然在主场作战,却狼狈不堪。为了求生,他们经常要“看人脸色”。

  最初,安踏也只是晋江一家不起眼的作坊,藏在耐克、阿迪达斯的阴影里做点小代工。2004年安踏签约CBA,球员们却都穿它的篮球鞋上场,“穿着不舒服,造型emc易倍、功能与耐克阿迪没法比”。

  一直到08年的北京奥运会,没有国际发言权的中国运动品牌依旧被阿迪达斯们碾压。

  几乎在同一时间,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面临的处境更难——因为从一开始,比亚迪就在做一道证明题。

  2003年,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,从电池企业跨界造车。但遭遇投资者和部分比亚迪高层反对。比亚迪港股股价暴跌,一个做电池的去造汽车,简直天方夜谭。

  王传福曾说,2009年的时候,内部会议99%的时间都是谈产能,只留下最后两分钟说质量。

  2011年10月的一天,王传福早早端坐在会议厅等待媒体造访,长达近三小时的沟通中,他多次坦承自己“在策略上犯了错”。当时有媒体感叹“从未见过王传福这样低姿态”emc易倍。

  后来还要证明新能源到底走不走得通。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全球*量产插混车型F3DM。但一直到了2018 年,比亚迪 DM 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,市场的“春天”还没到来。

  比亚迪销量止步不前,汽车业务一直在亏损,这条路“真的差点走不下去了”。直到2020年,现在常说的DM-i超级混动技术出现,插混市场才有所起色。

  1994年,任正非在内部公开信上说:将来的通信市场,三分天下,其一必有华为。

  彼时,我国刚进入2G时代,华为尚弱。任正非这番话,除了华为人,几乎无人信。2010年,他又说要把手机做到全球*,大家还是不信。

  任正非将一年的全部净利润押上做预算,放手一博。2017年,华为以28%的全球市场份额,一举超过爱立信,成为业界*。昔年豪言,终成现实。

  任正非后来笑着回应,“为什么我的能力比你强,是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。”

  中国品牌不单单指中国制造,还有中国创造。2015年前后,当很多国产品牌不再满足于做模仿者、跟跑者的角色,而是做一个研发创新的领跑者时,这代中国品牌拥有了一个新名字:

  他们诞生的使命更直接emc易倍,摘掉中国制造“抄袭”的帽子,拿中国原创真正跟国际大牌一较高下。如今的互联网“顶流”品牌,就是在这一阶段如雨后春笋般集中爆发:2015年理想汽车、蔚来汽车诞生;2016年*日记、ubras诞生;2017年瑞幸咖啡、花西子诞生...

  国际品牌中,欧美线占据中高端,部分日本品牌和韩国品牌占据中端,正规有品牌的国货基本被挤压在中低端。

  所以,花西子最初的逻辑是花满天希望“打造一个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国货彩妆品牌”,打造东方彩妆。

  西方彩妆品牌大行之道,只有与它们做出区分,才能快速脱颖而出——既是生死问题,也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。

  花西子有款产品叫陶瓷口红,是把中国的陶瓷与口红结合,直到花满天开始着手研发时,他才明白过去没人用陶瓷做口红包材是有原因的。

  虽然中国有着几千年的陶瓷传承,但把陶瓷用于口红,和用于杯、碗、花瓶,是完全不一样的工艺难度。

  传统陶瓷制作工艺有两大限制,*个限制是制作工艺过程周期很长;第二陶土批次不同,烧制火候需要差异,带来尺寸不一致的问题,而口红包材对于尺寸精度要求很高,需精确到毫米,因此用传统工艺会造成不良率超高。

  花西子在制作陶瓷口红初期不良率一度高达60%,10支口红包材,有6支要报废。

  花西子提出“陶瓷口红”这一设想时,根本没有可以承接的供应链,只能进行共创研发。从灵感产生到最终落地,花西子团队用了2年时间才研发出陶瓷口红。

  当然,现在理想把其它新势力车企远远甩在身后的增程式,刚推出的时候,几乎是全网一片群嘲。

  但是如今,增程式的口碑反转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都在考虑在新车上搭载增程式,长安、问界、零跑、哪吒、深蓝、岚图已经在自家车型上用上了增程式,增程式几乎在国内新能源车企之中全面开花。

 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朋友圈直言,“必须训练出一个从18层地狱为起点往上爬的创业企业,熬出地面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。”

  这次,连夜开通账号的郁美净,在一夜之间涨粉超过百万,销量也突破20万。蜂花,鸿星尔克、白象,也都多次因为和“低价”相关的新闻重回热搜。尽管一次次事件带来了短期的流量暴涨,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:只有稳固流量和销量,才能彻底突出重围。

  蜂花董事长顾锦文曾透露,蜂花的产品平均毛利率为15%,而外国品牌的毛利率普遍在40%左右。

  从营销到包装等,都难以跟上时代,只能靠一次次的跟热度营销,来获得一次次的流量,并且在一次次流量中,慢慢积攒流量。

  纯打价格战,又走回了过去的老路子,不可取;突然涨价或者冲击高端,实际上对于品牌而言,是危机四伏。

  这个创新只有产品创新还不够,在很多品类中,中国都占据着供应链的核心端口,所以中国企业要做到用户体验的创新,效率*,参与到全球竞争。

  中国品牌一定不是只有低价,消费者也期待有真正的高端品牌跑出来,前提产品力够硬,有更加超预期的体验。

  很多中国品牌已经实现了价格“高端化”,但在产品和创新上的高端化仍需加强,不然这将是永远悬在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。要想在高端上打头阵,这些质疑,是花西子迟早要面对的风雨。

  《资本论》里有这样一句话,“从商品到货币,是一次惊险的跳跃。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,摔坏的不是商品,而是商品的所有者”。

  所以对于中国品牌来说,冲击高端,也是九死一生的博弈。安踏创始人丁世忠曾经说过,他工作的动力就是捍卫中国品牌在中国的江湖地位,也正因如此安踏的净利润和市值全面超越阿迪达斯。

  曹德旺在创业时说,我们要为中国人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,这片玻璃要代表中国人走向世界,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人竞争。

  而对于高端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渴望,实际上也是中国品牌对于中高端市场话语权的渴望。